【心瓣疾病】導管主動脈瓣植入術TAVI僅留5毫米傷口 為主動脈瓣狹窄患者10年存活率增至7成
發布時間: 2021/08/16 00:00
「我年紀相當大,(手術後)11年來,無病無痛無氣促,無暈無發燒感冒,我自己都估唔到自己有咁好成績,真係好難得。」今年88歲的陳伯伯,11年前因「主動脈瓣狹窄」, 成為全港第2名接受導管主動脈瓣植入術(TAVI)的患者,令當時有逾5成機會只能活到80歲的他,至今至少多活了8年,且現仍中氣十足,憶述着當年手術情況。
「主動脈瓣狹窄」 為長者最常見的心瓣疾病。伊利沙伯醫院內科顧問醫生及心臟科主管李耿淵解釋,隨着年紀增長,主動脈三塊心瓣有機會變厚或積聚膽固醇塊,造成退化及鈣化:「血液自然泵少咗出心臟,其他器官少咗血液供應,導致不同程度的病徵出現。」
「市民常以為長者氣促好平常,最多行少一點。」李耿淵強調,患者如因主動脈瓣狹窄而出現病徵如氣喘,但一直不求醫,2年後平均存活率只有5成,5年後平均存活率更跌至2成,即5名患者中,只有1人能多活5年;一旦出現嚴重病徵如心臟衰竭、心絞痛,甚至不醒人事,更會有突然死亡的風險。
現時醫管局每年接收約100至200名患主動脈瓣狹窄長者的新症,不過李估計,社會上至少有逾千名長者正延誤診治,他呼籲坊間醫生更積極篩查病人:「主動脈瓣收窄的雜音其實好容易聽,醫生用聽筒一聽到雜音,應馬上轉介病人作心臟超聲波,就能知道其有沒有主動脈瓣收窄,如有及已有病徵,其實已經要做手術。」除伊利沙伯,瑪麗和威爾斯亦有提供TAVI手術。
傳統開胸手術是以纖維瓣或金屬瓣,取代病人已退化或鈣化的原有心瓣,不過傷口長達約20厘米,復原時間亦達數月。李耿淵指,80歲以上病人,有三分之一都不適合接受如此大手術而只能靠藥物治療:「但藥物幫唔到危重病人,覆覆下診就唔見佢哋再嚟……」
為該三分之一病人重拾生存希望,伊院2010年起在本港首次引入導管主動脈瓣植入術(TAVI),透過微創方式,用導管將豬或牛心瓣,經大腿放進主動脈,患者術後只需臥床4至5小時,及留下僅約5毫米的傷口。
患者接受TAVI後,5年後平均存活率可大增至75%;不過豬及牛心瓣壽命只有10至20年,目前仍未掌握較長遠數據,因此80歲以下患者一般仍建議接受傳統開胸手術,因纖維瓣或金屬瓣已證實可使用至少20年。
伊利沙伯醫院10年間共處理258宗TAVI手術,該院內科顧問醫生及心臟科主管李耿淵表示手術成功率達99.6%,而病人手術後30日中風比率約為1.6%,較國際間2%至5%為低,為避免出現中風情況,自2016年起,該院會於手術期間為病人置入中風保護裝置,令30日中風比率下跌至0.6%。
李耿淵解釋,「主動脈瓣狹窄」 是由於主動脈心瓣積聚膽固醇塊或出現鈣化,而手術期間相關鈣化物或會經血管流向腦部,釀成中風,故該院自2016年起,已為216名病人於手術期間,在2條血管中加入中風保護裝置,阻擋相關鈣化物流向腦部。
翻查資料,一名有冠心病、約70歲男病人於2013年曾在該院接受TAVI手術,不過術後出現嚴重併發症一度心臟停頓,至翌日宣布死亡。李耿淵強調,現時手術成功率達99.6%,參與手術的醫生由以往達10至12人的跨專科團隊,大減至現2至3人,原因是已發展得十分成熟,如需要可立即召喚其他專科醫生便可。
同場加映,年過30歲肌肉流失易受傷,中大骨科教授教兩招鍛鍊肌力:
一文看清不同疫苗獎賞及優惠:https://bit.ly/3vw84v0
HKET TV健康台由專家拆解食物安全及都市疾病,即看:https://bit.ly/3cNFwr7
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/出現地點,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:https://bit.ly/2JdOaiS
記者:鄧凱文